注册 | 登陆

让我们一起怀念“长大了,我养你”那句承诺!

父母小时候总是喜欢问孩子,爸妈老了养不养阿,孩子总是毫不含糊的点着头,养。这句话是父母付出的最大慰藉,再苦再累也毫不犹豫。养儿防老,不仅仅是一句古话,任何福利政策、社会服务都代替不了亲情的安慰。但是如何才能将亲情沟通从小到老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即使在子女另立家庭而不间断,这不仅仅是依靠血脉来维系,还有我们对孩子的亲情意识、责任意识的从小培养。 


    其实父母都知道,孩子毫不含糊的答应是无意识的对父母提问的回答。但父母即使明白也会为这样的话而感动,父母也知道要将孩子的承诺延续几十年很难,孩子的亲情观念和孝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并不需要任何承诺。但是很多父母还在痴迷于这种问与答的童话中,却无意识的在自己的教育下孩子却离承诺越离越远。

    有很多不和谐的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有儿女将父母赶出家门,任其破瓦残垣或流落街头;有干涉老人婚姻,无视父母晚年幸福;有儿女对父母暴打施虐,将父母打得头破血流惨不忍睹;有抚养能力却推给福利机构,让老人三年五载也难见儿女一面;有儿女任父母孤苦伶仃,不提供任何经济来源,有的儿女总是说忙忙忙,宁愿去遛狗也不愿去看看父母。这些儿女不是没有过童年时期天真的诺言,也不是没有享受过父母呵护之情天伦之乐,但是,在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心态的失衡和亲情的淡漠,这些儿女将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当年的承诺都抛弃的无影无踪。

    为孝而孝,已经缺失传统道德的土壤。

    中国传统的孝道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没有信仰的背景下,单单“孝道”或者“孝顺”已经不能成为子女奉养双亲的精神支柱。“孝”在子女眼里已经不是那么神圣。用“孝道”来规劝不奉养双亲的子女已经不能理直气壮。为什么要孝顺,我们只能苍白的解释是为孝而孝。中国传统的礼、义、仁、智、信不能规范包括家庭秩序在内的任何社会秩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不能成为尊敬老人的教条。

    现代的人都追求直接的利益,而不会为了空洞的理念而刻意去遵守所谓的传统。在无利益收获的前提下,任何亲情、友情以及所有带有意识形态感情都会被抛弃,这也是老而无用观念的由来。在有些人看来,如果不是为了父母那点退休金,不是为了父母那点遗产,子女没必要去管那些累赘。长久以来,我们都将“二十四孝图”看作笑话。但是现在我们正是缺少这种夸大的对于孝道的宣传力度,和对孝以及其他传统道德的教育与培养的软弱无力,所以父母成了社会传统道德引退后的第一个牺牲品。

    孝道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孝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同时又要通过身体力行来引导孩子对孝道的真正理解。上行下效的引导方式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有效果,父母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尊敬所有的老人,影响力对于家庭教育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国的传统道德不能光靠简单的口号和标语来继承与发扬,而是靠从大到小、从老到少的实际行动来传承。

    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方法,造成孩子对自己作为子女的社会角色的忽视。

    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方法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溺爱孩子。由于父母的无私爱心以及现代独生子女的主要存在,造成父母将全部爱心都奉献给孩子。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有事情出学校作业外其他一切事情都由父母代作,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做,何况父母的事情更不会关心。父母代劳的教育子女方式势必会造成孩子自我意识的过于强势,强调个人利益之上,对于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都在排斥之列,只顾个人感受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所以就造成了孩子成人后仍然延续着自己的思想路线行走,而不会顾及其他人。

    同时由于父母的代劳行为过多,造成子女依赖性加强,只知道索取与要求而不知道给予和奉献。虽然成人后受社会影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也会行成对他人漠不关心、袖手旁观的冷漠思想。所以在父母无劳动能力或者生活能力时,子女并没有形成我要帮助父母的责任意识。并且会产生变本加厉的厌恶老人的恶劣思想。造成驱赶、辱骂老人的不道德现象。

    人在有动手能力以后不仅仅是要为自己做事的,还应该为别人做事的,父母应该减弱溺爱的程度,给子女做事的权利和义务,也要给子女为家庭为他人做事的权利和义务,让子女走出自私为己的小圈子,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去。爱他人和爱自己同样重要。

    父母保持强人形象造成子女误读父母的一片苦心。

    父母往往会在子女面前刻意保持所谓的强人形象,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都自己解决,当子女问候父母的时候,父母的回答往往是你不懂或者你不用管。“有问题总自己扛,总是独自一人流泪到天亮”这种现象在父母形象中非常普遍。有问题不说,有事情自己做,不真实表露自己真正的内心想法,只与子女分享快乐,而不共同承担痛苦。长期以往会造成子女误读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反而以为家庭问题不用自己关心的错误思想,从而造成子女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甚至不承担家庭责任。在父母年老之后,子女仍然会延续长期积累下的不良习惯,只顾自己的小家庭,而不顾及父母的晚年生活。

    由于父母的不愿意让子女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造成父母再苦再累也得不到子女的理解和关心,让子女觉得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爱自己是应该的,为家庭承担一切也是应该的。所以子女往往有了自己的子女以后,只关心自己的子女而不去关心自己的父母。“白养”和“白眼狼”是一个层次的,所以父母只有在老了以后才后悔莫及,连叹自己养了一群白眼狼。

    父母应该放下强人的架子,把烦恼和困难和子女说说,子女虽然可能没有能力去承担家庭的重担,但也能尽一些微薄之力分担一下父母的苦恼,即使不能分担,也会深深体会到父母对家庭对自己所做的奉献。做子女的也莫只顾向父母不停的诉说自己的经历和心情,也应该耐心的听父母诉说父母的心情。真正做到相互沟通,然后子女能心无旁骛的与父母一起为家庭负起应尽的责任,即使日后成立自己的家庭,也会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

    自立家庭并不是放弃赡养老人的理由。

    古代家庭的构成是建立在合居而住的基础上的,四世同堂的福荫盛事比比皆是,即使是贫困家庭也是与父母合居一起。这样肯定会方便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但合居方式也是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和生活条件落后所造成的中国独特的家庭方式。在现代,一般都是子女和父母分局二住的,更而甚之时分地而住。这是由于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工作条件等原因造成的。现代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允许分居家庭的普遍存在,因为由于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老人的寿命增长,身体健康衰退的年龄也日趋高龄化,五六十岁的老人能够独立生活,所以就造成了子女对父母生活放心的现象,也造成社会上大量的空巢老人的存在。父母衣食无忧、吃喝不愁不需要自己额外的进行关心,何况子女自立家庭,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家庭上。

    其实父母并不需要子女过多的物质关怀,而仅仅需要心理关怀,但这正是子女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就会让老人欣慰许久。所以,那首《常回家看看》恰恰写出了老人的真实心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总操心,就换个平平安安。。。。。。”。

    四二一家庭也成为阻碍赡养老人问题的隔板

    独生子女家庭虽然会减轻父母的负担,但也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结婚双方均是独生子,那么这对独生子女往往要承担起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如果子女经济条件不好,肯定会难以顾及四个老人的生活起居,如果夫妻双方对赡养意见不合,往往会造成一方的父母不被赡养的局面。现实中因为父母的问题吵架的夫妻非常普遍,都想养自己的父母,一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二是由于感情的亲疏远近,势必造成对双方父母的赡养失衡。

    即使独生子女家庭这种情况存在,也应该根据家庭条件来制定赡养老人的方案,无亲疏远近,都是自己的长辈老人,由己推人也可以体会对方与老人的感情。所以夫妻双方应该克服困难,齐心合力的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多兄弟姐妹由于过多地注重相互之间责任的平均而忽视了赡养老人的初衷。

    赡养老人的目的就是让老人晚年生活以及精神上愉快,但由于兄弟姐妹过多,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往往会产生矛盾,谁承担的少,谁承担的多,或者采用轮流制,每个孩子家住几天或者几个月,老人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这样老人非但没有享受到幸福的滋味,身体以及心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本应该享受多子多孙的幸福被子女过多的强调平均而变了味道。

    父母是大家共同的父母,没有亲疏远近之分,同样的血脉相连,同样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同样的受过父母养育之恩,所以根本就不应该区分亲疏远近,亲情与血脉是区分不了的,也是平均不了的,子女应该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承担赡养的责任,而莫把父母当成不会说话的皮球,踢来踢去。

    造成不赡养父母的理由很多,当我们谴责那些没良心的子女时,换来的是滔滔不绝的理论甚至不屑,但赡养老人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是父母,是我们的父母,是已经成为老人的父母,是需要关怀的父母。社会现实以及各种因素,使许多子女忘记了童年是那句承诺,使被抛弃的老人只生活在孩子天真的童话里。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实现那句诺言——“长大了,我养你们”。

« 上一篇 | 下一篇 »

Trackbacks

点击获得Trackback地址,Encode: UTF-8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