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浏览模式: 标准 | 列表2006年03月18日的文章

看上去很美?腾讯什么时候为4亿网民创新过!

 【来源:《赢周刊》】 【作者:尹锋】

  腾讯那只看上去笨笨的小企鹅,走进了亿万网民的生活,改变了大家的交流方式,在异常艰苦的互联网环境下艰难生存下来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生存的模式,逼得很多企业倒闭、兼并,是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噩梦的开始。
它有着自己宏大的发展目标,抱着高达4亿多的网民数量,它要成就自己网络巨无霸的梦想,在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娱乐门户等方面领先对手,成为在线生活的第一人。而线下,小企鹅已经开始延伸到玩具、服装、消费电子的品牌授权加工。腾讯公司生财之道真正体现了道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言,也真正做到了一本万利的商道最高境界。

  但是,只能说腾讯的道路走得巧,少了创新才是腾讯最大的隐忧。

  马化腾出招宜晚不宜早

  腾讯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学习对手并超越对手的过程,盛大陈天桥形象的比喻腾讯是“吸星*****”的使用者。而对于同类的其他网络公司来说,腾讯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只要是他们创新的东西腾讯很快就会在自己的QQ里集成这些东西,并且腾讯的诀窍还在于能把这些东西比原创者更能发扬光大。因此,有业内人士评价腾讯的每一滴血液里都深刻的烙着后发制人的特性,而马化腾似乎更愿意把这种行为称为学习的创新。

  “模仿”来的成功

  从有QQ之时起,就已经能看到腾讯的这种特质。1998年,二十出头的马化腾在看到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ICQ时,突发灵感,觉得这个新生事物在中国将会有市场。于是带着创业的冲动和对自己的信心和张志东等人联合创建了今天的腾讯公司,并推出了ICQ的汉化版本——中文OICQ,这个时候还谈不上学习的创新,就是简单的模仿。而这个时候马化腾还只是把OICQ定位在“网络寻呼机”的概念上,并不了解这个小玩意更多的内涵。

  成立没有多久的腾讯公司,只能依靠为移动、联通建立寻呼平台赚点钱,而OICQ只是公司附带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马化腾等人思考的是如何给OICQ的生存找一条路。

  当时和OICQ一起诞生的网络聊天工具还有很多,在看到有的聊天工具放在网络上供用户下载的时候,马化腾决定把OICQ放到网络上供用户免费下载,这个举动可以被认为是OICQ命运的转折点。在此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腾讯OICQ的用户就迅速达到了500万人之多,巨大的成功感一下子侵袭了几个年轻人的心,马化腾回忆当时的情景表示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但是在激动之余,马化腾们还是不知道如何为OICQ找到一条赢利的道路。

  很多熟悉马化腾的人最为佩服他的就是其学习能力,他总是能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学习目标,并为自己所用。在腾讯不再为用户数量发愁的时候,马化腾积极寻找各种可能赢利的点,精明的他终于在韩国同行那里找到了OICQ赢利的可能性,当时韩国流行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网络服务,马化腾眼睛一亮,开始联系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把他们最新款的衣服放在网络上,供QQ用户付费使用。由此开始,腾讯QQ的赢利大门正式被马化腾打开。

  “抄”功独步天下

  然而也就在这个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信等新兴的网络方式大规模的兴起,郎玛UC、网易泡泡、微软MSN、雅虎通等聊天工具开始出现,一度市面上出现了几十种集市通信工具,而马化腾表示,即使到目前为止,市面上也还有四十几家即时通信企业。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腾讯的市场份额将会遭受到分流,特别是在微软MSN等强劲对手的挑战。但是,善学的腾讯又一次出乎别人的意料,它不断学习对手的强项,并推出企业版QQ。

  在腾讯后发制人战术下,郎玛UC最终只能落入被并购的境地,雅虎通和微软MSN还在艰难的抢占市场份额的地步,而为了对付腾讯,两大外资巨头谋划互联互通,共同谋划腾讯的龙头老大的地位。微软中国负责MSN业务的负责人罗川为了对付这个强大的地头蛇,绞尽了脑汁,为了熟悉中国特色的商业环境,捧起毛主席的著作充电,以期自己能够迅速学习成熟的人生经验对抗腾讯。

  之后,腾讯不断在QQ中加入各种最新的潮流性的功能,比如推出Q—ZONE。腾讯不但注重同行之间的学习,跨行业之间的学习它也很有兴趣,看到网络休闲游戏的兴盛,腾讯开始在QQ里面加入休闲游戏频道,它有兴趣不要紧,却把这些行业里面的老大逼上了绝路,网络休闲游戏的老大联众和边锋等,到今时今日,一个被盛大收购,另一个也只能栖身于MSN谋求发展。

  看到盛大和网易的网络游戏赚钱,腾讯也开始推出自己的网络游戏《QQ幻想》,搞得陈天桥和丁磊腹背受敌,陈天桥本来寄望推出盛大的即时通信工具 “盛大圈圈”来挖腾讯的用户,却被马化腾反咬了一口。看到TOM和SKYPE的合作,腾讯又艳羡不已,开始谋划推出自己的VOIP项目,据说已经在某些地方悄悄地进行试点。腾讯的胃口越来越大,后发制人的招数也越用越顺,已经开始谋划起中国门户三巨头的饭碗。腾讯开始推出自己的门户网站,根据流量统计,目前腾讯打造的娱乐门户网站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门户网站。

  到今天,这种后发制人的招数已经成为腾讯市场争夺中屡试不爽的不二法宝。

  小企鹅可爱但并不完美

  庞大的用户数量是腾讯的立命之本,不必怀疑腾讯目前取得的市场业绩,但是在业绩光环的背后又隐藏了多少腾讯的弊端呢?

  小企鹅身上的商业味道越来越浓,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都需要交费才能体验,花花绿绿的虚拟形象,各种各样的道具,没有钱是万万装备不齐全的。“有钱就是老大”在腾讯的世界里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装备不齐全的用户有的时候就会面临被付费用户赶走的局面。在与很多腾讯游戏玩家交流中,记者得知在玩腾讯游戏的过程中,带蓝钻石的用户可以踢走非交费的用户,记者就在试验过程中不幸中招被人踢了出来。带上了金钱限制的网络究竟能吸引用户多长时间是值得怀疑的,而像盛大在内的网络游戏厂商都已经开始向免费进军,长此以往,竞争对手完全有可能分流腾讯的用户。

  付费会员的抱怨也在与日俱增,据了解,到2004年腾讯的付费会员人数达到730万,注册短信用户人数达到1310万。有很多的付费会员对记者表示,腾讯公司对于付费会员承诺的一些服务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兑现,比如保证会员优先享用的一些权限,但是由于腾讯公司内部的问题没有办法实现,出现问题后腾讯的回应也很慢。

  腾讯还打击各种网络深受用户欢迎的QQ版本,比如网民制作的木子版和珊瑚虫版QQ,这些版本的QQ都具有屏蔽掉商业网络广告的功能,很多人都当成官方版本使用。于是,腾讯采取了坚决的打压,发布通告指其“非法修改腾讯QQ软件”。但是,这些版本非常受网民欢迎却是不争的事实。

  闹得最凶的,莫过于2004年玩QQ游戏免费雅典奥运游的事情。几个获得游戏比赛冠军的用户在提交了腾讯公司需要的证件之后,并没有如愿以偿去雅典,据几位事主之后说,当时有几个腾讯的员工顶替他们去了雅典。事实的真相,恐怕只有腾讯才知道了。

  很多用户对于腾讯不满主要是因为腾讯的网络经常出现堵塞,服务器登陆不上去。硬件设施出问题最大的一次应该是腾讯服务器大规模断网的一次,当出现大规模断网时,腾讯公司的客户热线快被打爆,据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当时腾讯最起码流失了100万到300万的用户。

  腾讯公司生财有道,在用户数量日益增加的同时,QQ号码也开始变得紧俏起来,各种名堂的号码也是层出不穷。而马化腾的“88888”号码更是在印尼海啸时竟然卖出了26万元的高价。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各种QQ号码偷窃案件时有发生,各种网络病毒都伺机切入QQ,这里面有偷窃QQ密码的木马,也有各种恶作剧破坏的软件,号码被偷以后要想找回原来的号码就会非常的困难,通过腾讯的客服要等很长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够追回。

  更为糟糕的是一些软件安全商对于QQ病毒并没有建立病毒库,因此QQ病毒的传播比较肆意。据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企事业单位都禁止员工使用腾讯QQ,对于腾讯在企业市场的掘土无疑会带来影响。

 

主题:商务谈判最常用的30句疯狂英语

在广交会上,中国人想如何造句,用什么时态,而外国人在挖空心思压低价格。用英语进行谈判要求绝对的语言和场面控制能力、敏锐的思维、对西方文化和经济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民族认识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需要谈判高手,平等的发展机会要靠中国人自己去创造!下面我们为大家精选出各类谈判中使用最频繁,最有效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谈判口语要素”,大量地脱口而出这些口语要素,必将使你在瞬息万变的谈判桌上游刃有余。

1、Would anyone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bdfore we begin?
在我们正式开始前,大家喝点什么吧?

2、We are ready.
我们准备好了。

3、I know I can count on you.
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

4、Tust me.
请相信我。

5、We are here to solve problems.
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

6、We’ll come out from this meeting as winners.
这次会谈的结果将是一个双赢。

7、Ihope this meeting is productive.
我希望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会谈。

8、I need more information.
我需要更多的信自。

9、Not in the long run.
从长远来说并不是这样。这句话很实用,也可显示你的“高瞻远瞩”。

10、Let me explain to you why .
让我给你一个解释一下原因。很好的转折,又可磨炼自己的耐心。

2007年考研报考攻略

考研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一旦下定了决心准备考研,首要的问题就是报考志愿,理性而科学地选择学校和专业是考研成功重要的第一步。在选择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时,考生应该结合自身的意愿和条件以及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来考虑好考研志愿。 
 
报考第一问:你的心准备好了吗?
  在决定考研之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大家都经历过高考这一阶段,在高考报考时大部分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都是带有一定盲从性,基本上由家长或者老师做主。而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在准备考研时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又该怎么去做了。有部分考生对自己的专业很感兴趣,认为应该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它来增长自己的才干;有的需要更换自己的专业,在自己感兴趣或者更有前途的方向求得更好的发展;还有许多的考生主要考虑提升学力以便将来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总之,请慎重考虑:你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是否有利于你将来的更好发展,是否是通过你的努力能实现的现实目标,是否符合你的兴趣爱好。
报考第二问:研究生都能怎么读?
  准备报考研究生,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研究生的分类。研究生按攻读学位等级的不同,分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称“博士生”)两级,一般我们提到的研究生是指硕士研究生。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基本类别及其区别,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1.按学习方式的不同,分为脱产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脱产研究生是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是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目前,多数研究生招生单位只面向本单位职工招收在职研究生,有的单位面向本地区、本系统的职工招收在职研究生。
  2.按在学期间提供经费渠道的不同,分为国家计划内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简称“委培生”)和自费研究生。国家计划内招收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国家提供,其中非定向研究生毕业时应服从国家就业指导,实行由本人选报志愿、招生单位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定向生在录取时必须签订合同,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提供,录取时要签订合同,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自费研究生的培养费由自己提供,毕业时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自谋职业。
  3.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分为普通研究生和特殊类研究生,特殊研究生指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和软件工程硕士(MSE)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等等。
  目前,国家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有三种办法: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免试推荐(保送研究生)。 
报考第三问:什么专业最适合你?
  在报考阶段,应该按照社会上的一些评价以及招考人数、录取难度等标准,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这里,我们将研究生专业分为热门专业、传统专业和特殊专业硕士加以分析。
  热门专业:主要指那些切合时代热点,社会需求性大,未来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这些专业因为其在社会的需求量很大、求职的机会多、未来的发展也比较光明,为大多数考生所看好。例如建筑、土木工程、计算机、金融经济类学科、法学学科、新闻类学科等等。但是这类热门专业最大特点就是报考人数爆满、竞争激烈,录取比例较低。报考此类专业的学生最好评估一下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量力而行,选择好自己的专业。
  传统专业:主要是指那些社会总体需求量有限的基础学科类专业。这类专业常见的有文史类、哲学类、冶金类、地质类,数、理、化基础学科等等。与热门专业相比,这类专业就显得比较冷落。但是由于其多年积累的严谨的治学体系,传统类学科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这类专业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名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且竞争也不太激烈。
  特殊专业硕士:主要指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和软件工程硕士(MSE)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等等。和多倾向于“研究”的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面更注重的是实践与应用,培养的时间也较短(一般为2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考试相对独立,因为培养方向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因此,特殊专业硕士的专业课水平要求较浅,更多的是考一些主要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然特殊专业硕士招生学校数目少,但一般招生量较大,对于一些跨专业考试的考生来说,似乎报考特殊专业硕士更合适一些—至少可以在专业课上不被“科班出身”的考生拉得太远。
报考第四步:你的目标是哪所学校?
  不同类型大学能够相互比较吗?
  在选择好专业后,接下来就要确定报考学校。在选择学校时应该考虑到以下的几点因素:
  1.应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报考分数要求高一点、质量好一点的学校。这样才会使你更加努力地复习,否则只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在质量高点的学校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不至于白白浪费三年的光阴。判断一个招生单位的质量通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在该专业领域的地位,导师的名气、学术成就,该学校(单位)在近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等等
  2.考虑一下毕业后想在什么地方工作。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工作机会多,如果是想留在北京工作最好选择报考北京的学校,想留在上海工作就最好选择报考上海的学校,即使不留在京沪,从京沪高校毕业的研究生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生也更加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且毕业以后在异地找工作是件很费力的事情,时间上、空间上和经济上都是比较麻烦的。
  研究生年收入比文盲高1.4万元
  3.在选择学校要做到有的放矢,一击命中。考生应全面了解学校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
  首先要看录取分数线,有一些比较好的学校的总分和单科录取分数线有可能会高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其次,要看所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数。然后,还要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两者之比即为录取比例,数值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这些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分析一下录取门槛是逐步降低还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稳定还是剧烈波动。逐步抬高的难度比较大,而波动剧烈的风险比较大。最后,考生还要研究学校的录取情况。由于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负责,各专业院系的自主权比较大,因此必须详细摸清录取情况,比如,实际录取名额到底是多少。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高校和专业院系有很多内部保送的名额,表面上看起来招生量不少,但公开招考的并不多,对这些考生都要有客观的分析。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还应考虑尽量避开竞争焦点,把目标定得现实一些,提高自己的录取概率。
  总之,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根据社会的趋势理性判断改专业的就业前景,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实力,多方收集学校和专业有关的信息,权衡利弊,综合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正确做出抉择。其实无论哪个专业,关键是你是否努力做出成绩来,只要有所成就,其他物质上、精神上的目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报考提醒:需要特别注意的三件事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政策变化汇总  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命题原则和相关要求
  1.在报考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报考学校的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相关要求。研究生分为普通研究生和特殊专业硕士研究生,其报考条件也有所区别,如报考法律硕士的必须是非法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考生中还分为有本科学历的报考和专科学历的报考,如专科报考需工作2年或者2年以上并取得同等学历资格。
  2.注意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和是否开设专业课辅导班。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考试是由各个学校自己命题,由于各个学校教材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各专业的研究方向也各异,即使是同一专业的试题,可能各个学校的试题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应注意收集所报考学校的该专业的往年试题、笔记资料及购买相应的专业课教材进行复习,如果开设有专业课辅导班,则应尽量参加辅导班,会给你的复习带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选择报考学校及专业时最好避开热门。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人数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如果欲报考外校的研究生,比较实际的方法是选一所当年不是很热门的专业,而且有一定名气的学校,还要考虑该校当年的招生名额、历年分数线等等。在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也存在一些相对的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
下面未来几年急需的专业人才,以供参考: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9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保险业精算师。另外,“入世”后,以下7类人才将走俏:
  1.教师,我国将有数千万人要重新就业,在岗人员也需要知识更新,教师地位将大力提高。
  2.律师,熟悉国际法则的律师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通晓国内外法律的人才也将受青睐。
  3.外语人才,贸易经济将与国际接轨,懂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特别受欢迎。
  4.心理医生,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愈演愈烈,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将增加,所以急需大批心理医生。
  5.旅游人才,境(国)外人员将大量进入我国旅游观光,内地也将有大批人员出境(国)观光考察。因此,熟悉电脑操作、旅游专业毕业的管理人才,以及通晓古今中外的导游人员,将是企业争夺的对象。
  6.信息业人才,谁掌握最新信息,谁就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信息咨询员、电脑网络技术员等信息灵通人士将受垂青。

主题:多收了三五十分--考研调剂篇

某普通院校研招办的大院里,横七竖八的停着各处来的自行车。门口排队的是刚参加完今年研究生考试的大学生和社会考生,把门口堵的很挤。形形色色的准考证和成绩单,一舞一舞的,填没了这只手和那只手间的空隙。门口就是###学院唯一的招生办公室了,办公人员就在里面喝茶。朝晨的太阳从洁净的琉璃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桌子外面晃动着的几张憔悴的面孔上。
那些考生大清早骑自行车出来,到了研招办,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办公桌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武大400,###学院380,”招生办的先生有气没力的回答他们。
“什么!”苍白的脸色更显的无助,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武大不是才招350么?”
“330都招过,不要说350”
“哪有涨得这样利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地的考生象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涨呢!”
刚才出力踏车犹如开赛车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复习到位,试题也很简单,分数就多收了这么三五十分,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哪里知道临到调剂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征兆。
“还是不要调剂的好,我们回去找工作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调剂,人家就招不到人么?各处地方多的是生源,400分多的是,头几天的还没调完呢,清华,北大的又有几批掉线的过来了。”
清华,北大的高分落榜生,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而今年不调剂上,明年又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调剂呢?为了生活,钱是要花的,为了考试,买昂贵的参考资料,上天价的辅导班,而有些考过几次的朋友,生活依然没着落,当初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调到西部去吧,”在西部,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但是,先生又来了一个“嗤”,捻着稀微的短须说道:“西部?不要说川大,西交大,就是普通院校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今年调剂的分数是一流400,二流380。”
“到西部去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议。“这里到西部也一样要高分,知道他们会少几分,再说对学校不了解,又没招生办的熟人,哪个会接受你?”
“先生,能不能降低一点?” 差不多是哀求的声气。
“降低一点,说说倒是很容易的一句话。我们这学校是拿名誉办的,你们知道,降低一点,就是说我们学校档次不够,这样的傻事谁肯干?”
“这个分数实在太高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去年的录取线是290,今年的调剂分又飙升到380。不,你先生说的330也招过;我们想,今年也只会比330多一点吧。哪里知道国家线都是350!”
“先生,就是今年的国家线吧,350。”
“先生,读书人可怜,你们行行好心,多录取几个人吧。”
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分数高,不要来调剂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罗嗦做什么!我们有的是生源,不招你们,有别人的好招。你们看,大门口又有两辆车停在那里了。”
三四十个学生模样的人从车上下来,直奔过来,他们随即加入先到的一群。斜伸下来的光柱子落在他们年轻的肩背上。
“听听看,今年什么分数?”
“比去年都高,居然380!”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
“什么!”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进裂了三四个。
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考研的人总希望能继续上学,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不入流的##学院招生处了。掉档线多的是高分,学校有的是报考人,现在又没有准备找工作,而无奈的学生正需要一个归宿。
在分数高和低的辩论之中,在专业的冷与热的争持之下,结果大院里的桌子真的塞满了起来,桌上的调剂书堆的厚厚的。换到手的是一张毫无保障的申请书。
“先生,给录取通知书吧,盖章的,不行么?”这么高的成绩换不到录取通知书,好象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穷学生!”夹着一枝水笔的手按在键盘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一分就作一分用,你要是考500,我马上录取你,我们这里没有通知书。”
“那么,换学校的复试书行的吧。”从纸张上辨认,知道手里的书不是学校招生处的。
“吓!”声音很严厉,“这是省招办的申请书,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
不要这申请书就得吃官司,这个道理弄不明白。但是谁也不想弄明白,大家看了看申请书上的红章,又彼此交换了将信将疑的一眼,便把申请书塞进空口袋里。
一批人咕噜着离开了##学院的招生办,另一批人又从汽车或自行车上下来。同样地,在桌子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入春以来望着沉重的分数所感到的快乐。同样地,把万分舍不得的自己送进了末流大学的研究生处,换到了一张并非正式录取书的申请书。

上学就像“买衣服”?那还要教育部干嘛?

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对记者讲了这番见解: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上学花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市场时代形势已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成家庭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他说,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是造成“上学贵”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华社3月6日电)。

  显然,这是公然为教育高收费辩护。其实,“上不起就少上几年”的理论幽灵早就在民间游荡,不过,这种话一直是从一些高收费学校的校长嘴里“吐”出来的,这种站在自身利益立场的辩护虽不合理但还是可以理解的——没想到承担着公益责任的教育部门,也拿“逛市场买东西”论为“上学贵”辩护,让人大跌眼镜。我想问的是:教育如果像“买衣服”一样的话,还要你教育部干什么?

  为什么每个国家都要单独设立一个教育部,而不设立什么衣服部、馒头部、茶杯部、椅子部、空调部什么的?这基于教育事业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教育对一个国家太重要了,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动力;教育又与社会公平密切相关,通过教育向上流动是一个社会最基本、最底线的公平。特殊性在于,教育承载着公益职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纯粹依赖市场调节只会导致“有钱人上得起学、穷人读不起书”的教育不公现象,所以需要政府主导来调节公平。教育部就是基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专门设立的部门。

  所以成立教育部,正因为教育事业不像“逛商场买衣服”那么简单:“衣服”是市场调节的领域,穿不起新衣服就穿旧衣服,买不起“鳄鱼”就买“冒牌鳄鱼”。可读不起书或少读几年书,这关系到一个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关系到一个家庭在这一代能不能摆脱贫穷。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公共部门,来保证教育收费维持在一个绝大多数家庭可以承受的水平上,不让经济能力成为受教育的鸿沟,这是教育部存在合法性的本体承诺。拿“买衣服”为“上学贵”辩护,显然是教育部门对本体承诺的一种曲解。

  我看到过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他们都在鼓励自己的年轻人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鼓励年轻人突破自我进入更高的层次更好的学校深造,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上哈佛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我们的教育部门竟然对年轻人说:要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要有自知之明……

  前段时间教育部门一直在声称“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对教育产业化要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可今天把教育类比成“逛商场买衣服”不正是教育产业化理念吗?要知道,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就是“谁有钱谁上学”。何以如此自相矛盾呢?

  作者:曹林